黄兴卖掉2000亩良田搞革命 拒绝清廷总督职位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10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这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
上海民革党员中,具有代表性的辛亥后裔有60余位。民革市委先后对30余位后裔进行了录影与访谈,并将这些讲述整理成文字。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从50多年前的文史资料存稿中,整理出一批“亲历、亲闻辛亥革命”的史料文章。两部分内容汇成的《辛亥百年拾遗》一书于8月26日出版。本报特选摘了其中的部分章节,期望以记忆碎片还原历史面貌。
变卖几代家产干革命——黄建�z忆祖父黄兴
我的祖父黄兴从5岁开始跟他父亲学习,8岁时进私塾,听了很多太平天国的故事,读了不少有关著述,影响他最大的是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黄兴后来说:“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填胸,为之顿足三叹……”其后,黄兴又拜新师周翰林,学习经史和作文之外,还向其询问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失败经过。由此,便萌发了求新知与救亡图存的志趣。
在两湖书院读书期间,黄兴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他阅读各类报刊、西洋革命史及卢梭《民约论》之类的书籍,与朋友交谈,“始知世界趋势,绝非专制政体所能图强,亦非郁郁此间所能求学”。此时,黄兴已萌发了推翻专制统治,为民族独立而求学的志向。
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于1900年6月入侵中国。清廷流亡西安,俄国侵占东北,列强各国纷纷主张瓜分中国。国家大难当头,黄兴心急如焚,思图救国,与友人商讨对策。之后,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会晤,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有了政党来领导,黄兴对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信心更坚定了。
1900年8月22日,张之洞在英国领事的配合下,破了英租界的自力军机关,20多名自立军人被捕杀。曾经寄希望张之洞奋起保国的黄兴,大为悲恸,多次私下大哭,既为战友遇难悲痛,更为中国未来前途忧伤。从此,黄兴“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
1903年至1904年,黄兴在长沙活动了一年多,并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严峻的现实问题是经费。他在聚会时抨击清朝政治腐败,虐民以逞,剥民刮地,舞弊营私,无恶不作,盗贼横行,饥馑交侵,民不聊生。清政府接连失败。国家遭受瓜分之祸,迫在眉睫,非革命不可,但没有财团富豪支持只能动员大家捐款。黄兴自己带头,他说服了继母,将不知积累了多少代才拥有的300石谷田(约2000亩)的田产和故居那个占地30多亩的大庄园全部卖掉。黄兴的妻子及家人没有半句怨言,义无反顾地承担了此后的种种生活困难。
慈禧曾动过念头收买黄兴,特邀湖南巨绅王先谦代筹。因王主管城南书院教育,黄兴曾在该院肄业5年,是王氏得意门生,师生关系很好。王先谦经过两天的深入劝说,最后道出真情:“是受朝廷之托,拟借重你出任两湖总督,以交换停止革命活动为条件,维护国泰民安,如蒙考虑,不费一兵一卒,等于收复半壁江山。”黄兴听后大感迷惑,原以为老师有心同情革命,岂料站在对立面。为此,黄兴婉转回绝:“我哪有受命两湖总督的福分,天生我愚昧,没有赋予治理国家的本能。但推翻专制独裁与建立共和民主的新中国,乃是命中注定,乃是应尽之责……”
笔是他擅长的革命武器——章念祖忆祖父章太炎
就像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祖父章太炎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寻找振兴国家发展的道路。笔是他擅长的革命武器。在很大程度上章太炎主张走维新改良的道路,但也碰了不少钉子。后来,他被推荐到《苏报》报馆工作。
《苏报》原是一家日侨出面开办的报纸,1900年由陈范接办并“以鼓吹革命为己任”。1903年,引起清政府极为不满的,一是该报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作序),二是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因这两篇文章笔锋犀利、影响深远,尤其是文中称光绪皇帝为“载��小丑,未辨菽麦”,这极大地刺痛了清政府的神经。
清廷决意镇压。由于苏报馆地处上海租界,因此清政府照会租界当局,要求协助缉拿、引渡在《苏报》上发表言论反对政府、鼓吹革命并污蔑皇帝的国民。拘捕对象牵涉到苏报馆的老板陈范,以及蔡元培、章炳麟和邹容。
陈、蔡在得到消息后即外出躲避。章和邹当天都不在。邹闻风后也未回到住地。但章太炎在上海没有落脚之处,当晚仍回到报馆。听说有人要抓他,他也不在乎,照样吃饭睡觉。直到第二天工部局的警探来抓人,祖父非但不跑,反而问道:“你们找谁?”对方答“找章炳麟。”章太炎便说“章炳麟就是我。”遂被捕。其实他也知道应保存(自己的)革命力量,并能预见到被捕的后果,但还是低估了此事的严重性。
1903年7月,租界工部局应清廷的要求抓人,《苏报》被封,催生了“苏报案”。于是便出现了在中国的地盘上由政府做原告、老百姓做被告,洋人做裁判的奇怪局面。按照清廷的如意算盘,第一天由租界工部局在上海拘捕犯人,第二天将犯人“引渡”押解至苏州,第三天押解南京,第四天就准备行刑了。清廷欲置章、邹于死地,但“引渡”最终未能实现。1904年5月经租界公廨会审,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
其实,在“苏报案”发生前,章太炎就写过很多文章,都是鼓吹革命,揭穿“维新保皇”面具的。在日本期间,他也写了不少的文章,为宣传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
章太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与众不同。如对吃的很随便,菜只吃摆在面前的,稍远的就懒得去碰了,可能是嗅觉不太好的关系,他讲话鼻音很重,抽烟又不论好坏,后来得了鼻窦癌。他外出后常常不认得回家的路,衣服很脏而且有异味,但讲起革命来往往是滔滔不绝,号召大家起来革命,也吸引了当时很多寻求革命道路的年轻人。
祖父章太炎与祖母的婚礼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家里有一张当年他们结婚时的照片(现在杭州纪念馆)。以前听祖母说,婚礼当天祖父西装革履,但他不习惯穿西服,所以皮鞋也穿反了(中国传统的圆口鞋是不分左右的)。
革命不忘教育——李季平忆祖父李烈钧
在祖父李烈钧的一生中,人们一般都认为他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对他的研究、回忆、纪念文章,也多是关于他军事生涯的事迹和事件。其实,他一生中对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视和投入的,对从事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也非常尊敬。
1912年3月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都督,在很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李烈钧拿出了一部分费用,送出去辛亥革命后江西省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共20人,主要留学欧美和日本。这些学生,很多人学成回国后,在相关的行业上成为栋梁之才。比如,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X,首任北大秘书长和北大教授徐宝璜,中山舰舰长和海军局长的欧阳琳,国立交通大学教授兼秘书长程孝刚,担任过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的罗英等。
1912年7月,李烈钧更是发布通令,要求江西各地将所有上交的地方附加税的7/10作为教育经费,用于办理初等小学和中学所用。
次年6月10日,袁世凯免去李烈钧的江西都督职务。李烈钧即赴上海面见孙中山,开始进行反袁的活动。在此紧要关头,李烈钧也不忘记对教育事业的关注。6月30日复电江西财政厅长魏思炅,要求划拨四万元筹办章真大学、四万元作为派遣赴欧美日本的留学生费用。
李烈钧不仅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也非常尊敬,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包括他们对国家时政的看法。1937年,李烈钧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以及侨务主任和军事委员会委员时,推荐马相伯担任当时的国民政府委员。马相伯赴南京就任后,因在南京无自己的住处,李烈钧热情邀请马相伯到他的住处,和他一起居住。当时马相伯已经96岁,走路外出不是很方便,日常外出工作访友都是坐专门特制的一个椅子,李烈钧都会派几个儿子帮忙抬着这个特制的椅子,放到汽车上,固定好,回来后又帮忙抬下来。有时也跟着马相伯一起外出,作为专职轿夫随从。马李两家的后裔到今天还经常来往。
打响辛亥首义第一炮——邓中哲忆祖父邓玉麟
邓玉麟,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村人,家境贫寒,备受贪官酷吏、地方豪绅和族中头人欺凌压迫。15岁那年,母病疫,邓玉麟将其抬回大石桥求地安葬,无奈族中豪强不允,任其大雨淋尸,邓玉麟抚棺长叹,悲愤欲绝。时值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倡“新政”,在湖北招募新军,1897年,16岁的邓玉麟携弟世极从野三关到宜昌投军,考入三十一标任十长,后充当正目,随军移驻武昌。在孙中山进步思想鼓动下,邓玉麟在军中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
1908年冬,孙武、刘公等在日本组织“共进会”,回国后到武汉首先联合邓玉麟成立“共进会”湖北分会。由于邓从军多年,一向豪爽仗义,所以与各社会团体谙熟,深受众人拥戴。
1909年,邓玉麟同孙武、刘公等总结了湖北共进会成立以来及各地会党起事失败的经验教训。他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会党举事,革命未必会成功,必须在军中进一步宣传号召革命思想,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朝。1911年3月24日邓应谭人凤、居正、孙武电邀,由扬州十二圩回汉口,随后用谭所交的200银元经费在黄土坡开设同兴酒楼掩护发展革命同志,后又因经费告罄在巡道岭九号设同兴学社,前后发展会员一千四五百人,人员涉及各标营及商学界。在极为严峻艰难的活动中,邓与刘复基等力主孙武的共进会,为发动总起义做好了准备。
1911年10月9日上午,孙武、邓玉麟、丁笏堂等在汉口宝善里14号机关装填炸药,正午邓玉麟临时上街,外出有事,不一会儿,刘同(刘仲文之弟)口叼纸烟进屋观看孙武制作的炸弹,不慎将烟灰掉入炸药粉中,顿时爆炸,孙武被炸伤。汉口租界俄国巡捕闻风立即封住巷口,将机关内炸药、文告、名册、印信等文件全部抄走,并抓捕了刘仲文妻李贞清和他胞弟刘同,引渡给清廷。邓玉麟外出回来挤在人群中见状知事态极为严重,即马上过江(轮渡上遇邢伯谦、谢石钦、牟鸿勋等)去武昌小朝街85号机关,跟蒋翊武、刘复基等汇报并建议:“名册已落入清方,必须马上起义,否则只有等死。”蒋、刘等同志当即同意,决定当晚12时同时发动,并令各方同志分头告知准备,邓玉麟负责南湖炮队的通知与部署,临走时城内到处戒严。邓赶到炮队已是夜里11点半左右,即与李作栋、徐万年、孟发臣、艾良臣、蔡汉卿等商量部署,但城内城外无法沟通,邓在炮标一直等到天明(10日)未见发动。
第二天早晨,邓玉麟正准备赶回小朝街机关,途中遇黄驾白、王华国,得知昨夜11点半清兵破小朝街机关,蒋翊武、刘复基等被抓走(蒋后从关的后花园逃走)。邓更感情况危急,到汉口文艺俱乐部找到李次生,再马上去到孙武养伤处(共和里十一号李作栋家)报告一切。孙武当即讲:“玉麟,已到生死存亡之关头,目前只能由你来全面全力负责立即起事。”
邓毅然决心遵照原先已拟定的计划通知发动。他准备和李作栋再次渡江去武昌,但在江边遇到陈子龙得知,彭、刘、杨三人被杀,机关已破,武昌城门贴有邓玉麟、李作栋的相片。不得已,邓改变进城计划不经过武昌,而绕道鹦鹉洲与白沙洲到南湖。此时已是(10号)下午5点过了,邓随即布置炮标、马标各处同志,宣布当晚7时起义。邓易军服、荷马枪,此时暮色弥漫,情绪极度紧张高涨。7时半左右见塘角起火,城内也有枪声,邓随即在南湖营门开枪,蔡汉卿赤膊捶胸,奔呼同志集合,邓、蔡、孟当即打开军械库取出炮弹向天开炮,以告示城内各标营同志,炮队已发动。
就此,武昌起义爆发。
鲁迅加入光复会的举荐人——陶亚成忆祖父陶成章
1912年1月14日,凌晨时分,地白风寒,位于法租界的广慈医院灯影暗淡、一片沉寂。“砰”……从病房中传出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一位住院的病人随枪声的响起凄然倒地,在血泊中挣扎着停止了呼吸。这位死者就是我的祖父、光复会创始人之一陶成章。
陶成章浙江绍兴人,幼年家贫但在私塾受到了很好的旧式教育,后得到蔡元培先生赞助赴日本留学,在学习军事知识的同时,萌发了推翻清朝统治、挽救祖国于危亡之际的革命思想。留日期间,陶成章担任《民报》副总编,与保皇派的报纸《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虽然观点对立,但他的文章还是得到了梁启超的肯定,将他比作当代的“墨子”。
由于光复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多为知识分子,与清朝的斗争形式也多以舆论攻击为主,陶成章意识到革命光靠书生难以成功,清朝的统治即使再腐朽、再虚弱,也不可能被革命党在报纸上骂垮。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最终还是要靠武力!回国后,他奔走在苏、浙、皖、闽、赣五省之间,联络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流落在各地的会党,力争将会党发展成革命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并被会党推为五省大都督。但会党徒众颇多,组织松散,纪律性也不强。为此,陶成章致力于帮助会党整顿内部,让会党接受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培训,从而使之成为革命党自己的武装力量。陶成章为革命事业奔走经年,曾四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旧有的会党势力联成一体,因此,他也成为光复会实际上的领袖,在东南地区的会党中有很大的号召力。
鲁迅加入光复会的举荐人正是陶成章。当时,鲁迅在绍兴听说有一位“奇人”宣称“要让全中国没有一个饿肚子的人”,他日行百里,为革命事业到处奔忙。相识以后,陶成章常到鲁迅寓所谈论革命,并将名册等重要资料托付给他保管。
黄花岗72烈士的事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不为人知的是他们的首领赵声即是由陶成章吸纳入的光复会。而72烈士中也颇多光复会会员,尤其是那些没能留下姓名的南洋华侨都是陶成章在南洋发展的会员。
我自幼在祖母孙晓云身边长大,祖母当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留日参加同盟会。后受陈其美指派,在祖父身边“潜伏”,但是祖父为革命不辞辛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她,她不仅加入了光复会而且还嫁给了祖父,成为他革命道路上的终身伴侣。
洒在曙光里的滚烫热血——徐乃达忆祖父徐锡麟
我的曾祖父是个商人,在绍兴当地,徐家算是富商。曾祖父在培养子女方面不遗余力。1903年,祖父徐锡麟借参加日本大阪博览会的机会去日本留学。
在那里,他见到了世界各国新奇的工业产品,非常震惊;想到中国还如此落后,心中很是难过。他在东京博物馆看到了被日本人抢去的文物,还看到了日本因中国人缠小脚的习俗便将中国人定义为野蛮民族,心中愤懑难以平复,激起了他参加光复会,推翻清朝政府的决心。
曾祖父原本只是希望孩子成才,但万没有料到竟培养出个革命家。1907年,令家族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之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然而消息走漏。于是,安徽巡抚恩铭将毕业典礼提前至7月6日,这打乱了起义的计划。虽然行刺恩铭成功,但徐锡麟也很快被前来镇压的清军逮捕杀害。
事件发生当日,在绍兴的徐家还浑然不觉。到了徐锡麟牺牲第二日,其弟去邮局寄包裹,有人从邮局传消息告知:不用寄了,徐锡麟已出事……大家这才知道。于是,连夜商量对策。第二天,曾祖父和祖父的妹妹到官府请罪,后被关押,直至官兵在家中搜寻出当初曾祖父写给祖父要脱离父子关系的信,才免遭杀戮。
安庆事件平息后,听说西太后在北京痛哭不已。仅仅只有3个“逆匪”就让陆军的中枢军械所被占领长达8个小时。自此之后,西太后心灰意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