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和王有什么区别之分?就如三国曹操为魏王与皇帝还有甚么区别 三国鼎立时期吴,蜀,魏各国的政权名称
历史网 2024-01-12用户投稿
目录导航:
- 古代的帝和王有什么区别之分?就如三国曹操为魏王与皇帝还有甚么区别
- 三国鼎立时期吴,蜀,魏各国的政权名称
- 三国东吴传了几代
- 大汉皇朝的皇帝多少位
- 魏国历代皇帝都是谁
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帝,或者叫做皇帝。而王可以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清朝的那些什么什么王了。王是由皇帝册封的,受封人有的是立大功之人,有的是皇室子弟。 其实从220年东汉就已宣告结束,也就是魏之曹丕称帝。紧接着蜀、吴也均称帝,此才宣告三国之势成形。
三国鼎立时期吴,蜀,魏各国的政权名称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
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
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定都建业。
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东吴传了几代如果说孙吴,那应该是六代不是四代。称帝后的吴国是四代。 很多老臣在孙权当政时都自称“已历三世”,说明他们都把孙坚和孙策也当做一代主公。并且孙权称帝时也追认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 这样算的话,应该是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共六世。
一共四代皇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222年(魏黄初三年)孙权为吴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孙吴正式建国。
东吴是自公元229年建立到公元280年5月1日灭亡,东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的结束,历史进入西晋时期。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分别为:1.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精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2.会稽王孙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3.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4.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大汉皇朝的皇帝多少位大汉皇朝有过多次的衰弱与兴起,如果把当时所有以汉为国号的政权都算起来的话,那么汉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汉、东汉与蜀汉。这三个阶段的所有汉朝帝王全部加起来总共有30位之多。这其间,还有过一位受禅而称帝的王莽,只不过他改国号为新,所以,不能算是汉朝皇帝了。
下面,就将汉朝所有的帝王全部都例出来:
西汉时期
公元前202年2月,楚汉之争过后,汉高祖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从此先后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孺子刘婴、(这其间王莽受禅称帝,改国号为新,后于公元23年2月,刘玄称帝,定都南阳,恢复国号为汉)、汉更始帝刘玄、汉建世帝刘盆子,就此西汉结束,其历经15位汉朝帝王。
东汉时期
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复用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东汉先后经历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弘、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之后西汉结束,历经13位帝王。东汉名存实亡,进入三国争雄时期。
蜀汉时期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沿用国号为汉,史称蜀汉,与北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先后经历汉昭烈帝刘备、汉怀帝刘禅,两位帝王。于公元263年为魏所灭,自此汉朝彻底结束。
魏国历代皇帝都是谁三国时期魏国有5个皇帝: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常道乡公(曹奂)。
1、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2、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3、 魏齐王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高贵乡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5、常道乡公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