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山口待渡图》是什么画
历史网 2024-10-03用户投稿
《夏景山口待渡图》是五代南唐时期画家董源创作的描写江南夏天景色的绢本淡设色画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图中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中景山势重叠,林木疏朗挺直,竹丛杂处其间,茅屋隐约可见;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点出主题。全图构思精细,设色雅淡,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画作内容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沙坡剔细草,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壮。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迤左则村墟烟落,夏木阴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
描绘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只见峰峦层层远去,河面碧波荡漾,远处草木蒙茸,水气若蒸,岸边芦苇丛生,近处岸坡错落,绿树成荫。在河流旁,一渔翁肩扛鱼网和鱼篓沿岸徐行。江面一渡船行至江心,而垂柳纤纤的渡口,二客官在等候待渡,对面渡口之凉亭也隐隐若现。整个画面宁静中见动势,既和谐又统一。
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既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同样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
名家点评
宋代书画家米芾:唐无此品。
元代书画家柯九思:真神品也。
后世影响
《夏景山口待渡图》用笔草草,物象与笔法的可离可合,在董源的手中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山水画笔墨、意境的两向分离,可能就在这里寻找到初始的源头。这也许是董源最为独特的创造,并带动后来“米氏云山”的出现。
历史传承
《夏景山口待渡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7年4月18日,《夏景山口待渡图》在辽宁省博物馆进行的“咫尺江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董源 (934-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