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的主要理论
历史网 2024-11-05用户投稿
《素问》,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组成部分。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共9卷81篇。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该书论述了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则、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各科病症、针灸及各种治法,养生之道等;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法则、脏腑经络理论贯穿始终。
《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贯穿全书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方面。
1.阴阳平衡论
阴阳学说本为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的作者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各种问题。
在生理方面,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人体的阴阳双方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
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用阴阳分析四诊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将阴阳作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纲领。
在治疗方面的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所谓“平”,即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期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素问》的阴阳平衡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邪正盛衰论
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
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天人相应论
“天人相应”是古人深人细致观测与考察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等得出的一个观点。《素问》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体现“天人相应论”有如下4方面的内容:
一是五运六气学说,在《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及《素问遗篇》有详细论述。
运气学说认为,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生必须注意每年的“气运”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二是探讨了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如果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六淫病邪就会侵犯人体而出现季节多发病,或病邪潜伏体内后时而发。
三是探讨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方域不同则患病各异,治法亦当有所区别。
四是提出了一日之中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气通天论》)。
人体发病也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例如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多出现这种情况,若患儿上午诊病,医生以为发热已愈而不再用药,常会贻误病情。
- 上一篇:宋徽宗《池塘秋晚图》赏析
- 下一篇:南宋杂史《武林旧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