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历史网 2025-01-09用户投稿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相对。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那么为什么会有合纵连横这种战略思想的出现呢?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当时战国中期时代的整个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的了解到合纵连横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格局的形成

(1)分封制瓦解引发的社会变动背景

先简单谈谈分封制的瓦解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东周晚期之所以会形成“天子弱而诸侯强”的局势是因为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们的节制,那么周王室为什么会失去对诸侯们的节制力呢?

除了统治者本身的腐败和无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分封制的瓦解。

分封制,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益分配方式,这是一种很质朴的社会制度框架,譬如秦国起初只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后来得到了周王室赏赐的一块土地,这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史记·秦本纪》)”

后来发生了犬戎之乱,周幽王被杀,新即位的周平王动迁,秦国就派出士兵护送周平王,于是这位周天子向秦王许诺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

这时候的周天子手中还掌握着大片的土地,所以他可以继续维持分封制的运转。但是随着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越来越多,可供他分配的利益必然也随之减少,到最后周天子不得不沦落到寄居在西周公国里。

在分封制发展的最终阶段,社会利益已经完成分配,于是周天子便相应的失去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于是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们拥有了大片的土地、人民和军队,在分封制发展的最终阶段,当旧有的利益分配完成时,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利益分配拉开了序幕,但这一回,周天子已经不再是分蛋糕的那个人。

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秩序随着分封制瓦解时,也就不难怪孔老夫子感慨礼崩乐坏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分封制已经无法继续运转,至少相对周王室而言,因此“天子弱和诸侯强”的社会格局形成。

譬如周王室越来越没有影响力,有的诸侯还产生了“图周”的打算,“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但这时候的周天子毕竟还是有可利用的价值,譬如“三家分晋”以后,周天子也不得不被迫承认韩赵魏三个新国家的诸侯身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

于是就有上文提到的秦国和齐国僭越礼制称帝的事情发生,那么秦国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呢?这就是周王室衰微后,战国七雄之间形成了新的势力秩序。

(2)战国中期社会局势越发趋于明朗化下,“合纵连横”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秦国和齐国毫无疑问属于第一梯队的强国,秦国一直打算图谋中原,但是在“三家分晋”之前由于中间挡着一个强大的晋国,使得秦国一直被挡在西边,因此秦国也不得不和晋国搞好关系,这就是秦晋之好的来源。“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一分为三,各自为政,这对秦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秦国和韩赵魏三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秦国打算东进中原,秦国尤其是经过秦孝公主导的商鞅变法以后,国力空前强大,而且秦国内部也不继续沿用分封制,而是采取郡县制,这也是东周晚期分封制瓦解的一个证明。

可见分封制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资治通鉴》)”,诸侯们都开始中央集权的进程,应该说这是我国历史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的一个时期。

经过秦孝公的治理后,到了秦惠文王时,整个战国格局已经发生了“事秦”和“抗秦”以及后来“图周”三种非常鲜明的社会格局划分现状。

苏秦起初并不是直接奔着秦国去的,他是先去觐见周显王,看来在他内心还是希望能够挽救日渐河山的周王室。但令人惊讶的是周显王却看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说辞,“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史记·苏秦列传》)”

在经过一番考量后,苏秦选择走西入秦,游说秦王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上同)”

我们可以发现,这时候的苏秦还是很看重秦国,希望在自己的辅佐下可以帮助秦国统一六国,说明秦国的实力确实让苏秦颇为动心。然而苏秦遭到了秦惠文王的拒绝,一年后,当苏秦苦学归来时,他的战略思想发生了变化。

以前他打算“举秦以吞天下”,但现在变成“合纵以抗秦”,因为他知道秦国早晚要东进中原,不过既然秦王之前没有任用他,苏秦肯定也不会再去秦国了。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我们熟悉的苏秦游说六国的情节,通过分析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厉害关系,断绝了六国诸侯“事秦”的念头,苏秦嘴巴很厉害,把韩王说的很激动,直发誓说“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上同)”。

又对魏王说“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籓,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上同)”,对齐宣王说“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上同)”,又对楚王说“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上同)”。

苏秦尽管在极力挑拨六国诸侯和秦国的关系,但是却也反映出当时秦以一家独强的势力格局,各诸侯也已经出现了“事秦”的思想动摇。而合纵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出来,苏秦试图联合各个诸侯,组成一个联盟以对抗秦国的崛起。

其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是周王室衰微后,社会势力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新一轮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秦国的崛起让它隐隐具有了重新分配利益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当秦王拒绝苏秦时,苏秦便只能提出“合纵抗秦”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遏制秦国的崛起以及动图中原的计划,无疑,苏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苏秦的这一顿操作,就替诸侯们多争取了十五年的延续寿命。

而苏秦也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非常生活的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戏码。

而随着苏秦“合纵”战略的提出,另一个纵横家张仪则提出了相对应的战略思想“连横”,苏秦“合纵”的战略思想就是“抗秦”,而张仪“连横”的战略思想就是“事秦”,这也算是两人之间的较量了。

连横这一战略思想的出现说明秦国已然具备一超多强的强大地位,已经具备了逐鹿天下的主动权,而各诸侯们则相反陷入了被动,“图周”已经变成了不切实际的计划,各诸侯需要迫切考虑的反而是在“事秦”和“抗秦”中做出抉择。

如果说苏秦游说诸侯是陈说“事秦之危害”,那么张仪游说各诸侯则是陈说“抗秦之危害”,这是一出非常精彩的战略思想之间的碰撞,张仪对魏王说“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史记·张仪列传》下同)”,对韩王说“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对齐王说“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又威胁赵王说“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在张仪的游说下,合纵之约顺利瓦解,除了使秦国减轻了自身面临的军事压力,实际上合纵之约的瓦解已经表明“图周”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各诸侯在和秦国的对抗中已经预先立足于失败之地,对各诸侯而言,“事秦”也许是表面上保持对秦国的顺从。

但对秦国来说,“事秦”却给予了秦国对诸侯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而秦昭襄王时代“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对诸侯们造成不小的困扰,导致各诸侯之间各怀鬼胎,始终无法组成一个合纵的联盟,最后秦国统一六国,赢得最后的胜利。

而“合纵连横”这一策略也反映出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面临的新的社会秩序和挑战,自周王室衰微以后,在经历春秋时代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以后,最终胜出的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也趋于白热化,且隐隐透露出新的社会格局。

而合纵连横显然已经表明,秦国正以它快速崛起的强大姿态以及巨大野心在各诸侯之间脱颖而出,当然,合纵连横也令我们看到,在社会面临巨变的前夕,各诸侯都因为他们各自做出的选择获得好处或付出惨痛代价。

只能说时代的巨变就像大浪淘沙,最后能够留下来的往往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