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岛海战方伯谦的争议:逃与战至今无解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丰岛海战中,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逃和战一直备受争议。由于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所有,“畏敌说”和“血战说”各占半壁江山。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说明这两种说法的来源以及现有的一些历史记载。
“畏敌说”
历史课本中“畏敌说”来源于哪里呢?清末姚锡光写了本《东方兵事纪略》,他在书中说:“济远管带方伯谦匿,日舰追时,即藏身于铁甲最厚处”。这大概是有关方伯谦畏敌如虎的证据之一。但遗憾的是,姚锡光并不在丰岛海战现场,他的记述多为搜集、整理,并不能算是直接证据。
“畏敌说”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李鸿章的电文。丰岛海战后,济远号于7月26日清晨回到威海,由于当天下午丁汝昌率舰外出巡弋,于是方就直接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作出了报告,简要叙述海战经过。4天之后,即7月30日,丁汝昌正式给李鸿章提交了关于丰岛海战的报告。当然,这两份报告都没用提及方是否避战的问题。但在这份以北洋海军提督名义起草的海战报告中,有关“尾炮退敌”的说法时,丁作了如下描述:“三弹中其船中,黑烟冒起,吉野乃移逃,四弹炮力已不及矣,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国成为功魁,余帮放送药送弹之人亦称奋勇”(《丁汝昌集》)。有趣的是,丁特别提出了两名水兵的名字,认为他们是这次攻击的功魁,但在报告中压根没提方伯谦,似乎已经有了贬低方的意思。
而李鸿章的回电却没用那么客气了,直截了当地质疑:“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二副在天桥上站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此间中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李鸿章全集2》)。
姚锡光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一点:丰岛海战时,作为管带的方伯谦畏敌如虎,躲在舱内(或装甲厚处),这一说法,历来被官方历史所引用,成为方胆小懦弱、不敢迎战的来源。但遗憾的是,李鸿章的说法只是“流言”,姚的观点只是听说。姚李二人都不在海战现场,都不是第一手证据,明显缺乏说服力。
“血战说”
近些年,为方伯谦翻案的风声很高,认为丰岛海战,方浴血奋战,血染征衣。其中最有名的说法来源是《冤海述闻》的说法:“倭炮中济远望台,大副都司沈寿昌头裂而亡,方管带与并肩立,脑血尚沾衣也。”曾在北洋水师复役的卢毓英写了一本《卢氏甲午前后杂记》,其中也认可这种说法。
《冤海述闻》是谁写的?可信度如何呢?这本书写于1895年,其作者是谁,历来争论不休,据戚其章先生考证为时接任济远舰帮带大副的何广成,其主要资料来源是济远舰的航海日志。丰岛海战,何广成是亲历者,按理说,他的说法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但《冤海述闻》此书却并不为史学界认可,书中有很多对方的溢美之词,而且对于一些史实的记载存在明显的漏洞。黄海海战参加者之一定远总管轮陈兆锵就曾批评,虽战状甚详,但有偏袒方氏之处。史学界认为,何之所以替方偏袒,实则为自己开脱。因为身为帮带大副的何广成,是仅次于管带方伯谦的人,对于丰岛海战和后来的大东沟海战,他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史学界还认为,何广成进入济远舰后,先是担任舢板三副,地位很低。随后,方擢拔何为驾驶二副,帮带大副沈寿昌阵亡后,又由何广成替补。这些擢升,没用方的推荐,是不可能的,因此《冤海述闻》的可信度有限。
- 上一篇:成欢之战兵力对比 成欢之战伤亡人数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