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卫战双方伤亡(北宋的东京保卫战)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北元政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团结的金国政权。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衰败的北元政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金国政权。
明朝所面对的,是一个投机的北元政权。宋朝所面对的,则是一个有目的性的金国政权。
由此可见,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对手的综合实力不足。而宋朝的东京保卫战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对手的综合实力过分强大。
一、分裂的北元和团结的金国。
第一,明朝对北元的分化。
明朝的民族政策很奇怪,他们没想着把少数民族都聚拢在自己身边,而是想办法将人家往外推。但是又担心人家团结起来对付自己,于是乎老朱家采取了一个措施,那就是分化。
把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分化成大大小小的部落,他们谁都不服气谁的时候,就是明朝获利最大的时候。女真各部落就是被明朝给分化了,所以长期没有崛起,直到努尔哈赤将其团结了起来。
元朝被赶到北方以后,就这么被明朝给分化了,主要的派系有北边的鞑靼,西边的瓦剌和东边的兀良哈等蒙古部落。
这三大派系中,鞑靼是黄金家族后裔,所以他们长期担任蒙古大汗。可是瓦剌的实力强劲,一直和鞑靼分庭抗礼。而兀良哈则更加倾向于明朝,总是被明朝拉来当枪使。
土木堡之战中,击败20万明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就是瓦剌的领袖也先。当时也先继承了父亲脱欢的职位,成为了北元的太师。
可是当时北元的一把手是鞑靼领袖脱脱不花。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能搞清楚,为啥这一次北京保卫战能打赢了。
也先和脱脱不花本来就有很深的矛盾,明朝多鸡贼啊,一眼就看穿了一切。所以给岁赐的时候,特地多给点脱脱不花,以此引发也先的不满。
而且也先过于强势,使得脱脱不花强烈不满,双方就这么干架了。所以他们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压根就没投入全部精力,也先回去以后就找脱脱不花打了一架。
第二,金国是团结的。
北宋走到尾声的时候,还想着崛起一下。宋徽宗打算灭了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哥们的心可真大。
光靠自己不行啊,所以宋徽宗又找来了金国来帮忙。人家金国当时可相当团结,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基业,后来金太宗时期更是推向了高峰。
这个时候的女真人,被完颜阿骨打和他弟弟完颜吴乞买团结在了一起,是最不好对付的时候。偏偏北宋还真的遇上了,你说倒霉不?
二、衰败的北元和强盛的金国。
第一,北元正在衰败。
之所以称之为北元,那是因为他们原来是问鼎中原的元朝。可是朱元璋北伐成功以后,元朝就被赶到了北方。
元朝并没有灭亡,大一统时期的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也没有被明朝俘虏或者杀掉。人家好端端地跑到了北方老家,而且他的子孙后代依旧担任蒙古大汗。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元朝到了北方以后,实力就严重被消耗了。这个时候的元朝已经失去了过去巅峰时期的状态。
一个衰败的王朝,来对付一个刚刚建立没多久、正处于上升期的大明王朝,自然是没有多少胜算的。
那个时候的北元不得人心,而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人的治理下,是相当得人心的。所以这一次的北京保卫战可以打赢。
第二,金国正在上升期。
反过来看看金国的局面,当时完颜阿骨打刚刚团结起了女真各部落。而他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更是带着团结的金国大军,扫荡了大辽。
这个时候的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同时期的北宋,历经了200年的风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等现象。
一个高速发展中的集团,去收拾一个萎靡不振的集团,简直轻而易举。所以说宋徽宗时期的宋朝,压根就守不住东京城。
三、投机的北元和目标明确的金国。
第一,北元为啥投机?
你觉得也先带着瓦剌大军南下,真的是为了消灭明朝吗?当然不是。最初也先就是打算抢掠一番,弄点战利品回去。
结果在土木堡一不小心还真的击败了20万明军,甚至连明朝皇帝都给俘虏了。这可真是前古未闻的胜利。
于是乎也先的野心膨胀了,他没有过多的计划,原来打算抢掠一番的计划彻底失效了,他转换思路,认为自己可以打下北京城。
结果我们都知道,在没有长期规划的情况下,想要轻而易举攻下京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也先这是投机行为,不值得提倡。
第二,金国的目标很明确。
金国早年跟北宋合作,双方打算一北一南,合伙收拾大辽,相约成功了就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这个时候的大辽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在北方被金国摁在地上各种摩擦。
可是他们在南方对付北宋军队的时候,居然接二连三地获胜。这可把金国人看呆了,宋朝就这么点战斗力?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金国就有消灭北宋的想法了。
金太宗还是比较守信用的,他完成了哥哥金太祖的约定,把燕云十六州还给了北宋。可是没多久金国又靠武力给抢走了。这就没办法了。
深知北宋战斗力渣渣的金国,早就布置好了灭亡北宋的计划。第一次南下,金国兵分两路从山西和河北南下,在开封会师,最终以议和暂时停战。
第二次南下,金太宗又派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分兵两路南下,这回他们打下了开封,拿下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由此可见,金国之所以能灭了北宋,是在多次试探以后,发现宋朝战斗力太菜的情况下,才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长期的有目的性的军事行为。
总结:明朝综合实力,还是要比宋朝强。
看过了对手的实力,再看看明朝和宋朝的实力,其实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明朝那个时候也正处于上升期。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给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即使有土木堡惨败,明朝也有恢复大业的实力,因为他们没有失去人心。
而宋朝在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已经走到了低谷。哪怕是宋朝的巅峰时期,也没法跟明朝相比,更别说低谷时期了。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
明代和宋代的两朝京城保卫战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明朝皇帝是战败被俘,敌人下跪行礼,喝酒生娃。宋朝皇帝是屈辱投敌,受尽折磨,妻女遇难。
明朝的北京城保卫战一共打胜了两场(第三场李自成赢了),一场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中旬),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后,由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守军击退了十万蒙古瓦剌军,另一场是在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蓟辽督师袁承焕率关宁防线铁骑回防京师,击退了皇太极率领的四万余清八旗军。
首先,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之前除洪熙皇帝朱高炽外(在位时间短,军事绥靖),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朱棣,宣德皇帝朱瞻基全部对北方游牧采取主动进攻或是主动防御的政策。
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蓝玉,唐胜宗,郭英等将率军数次北伐大获全胜到成祖皇帝五次亲征残元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的主动进攻政策再到宣宗恢复军备,两次“宣德巡边”的主动防御政策,基本上对北方游牧保持着战略主动权。
第一次北京城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由于明朝在宣宗时代后期的边防政策趋于保守,对蒙古诸部缺乏了管束和干预性,再加上军队腐败的问题出现,导致了明军异域情报功能的失灵。英宗朝便没有了洪武永乐两朝捕获蒙古诸部精准情报数据的能力,以至于瓦剌部脱脱不花,也先和兀良哈部兵分四路进犯明境,直到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大同失陷。明廷才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明英宗贸然亲征,完全没有军事谋划,在土木堡战败被俘,二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明朝依然保持着对北方游牧压倒性的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在之前的明朝历代帝王不断北伐的胜利,也使得明朝国人普遍认为瓦剌乃是是撮尔小邦,对其并没有太严重的畏惧心里。
所以在孝恭皇后孙氏的主持下,迅速放弃朝中南迁主张,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调兵遣将坚守北京,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最终守卫北京的总兵力达到二十二万人,列阵与京师九门外,于谦亲自披甲执锐,在德胜门打响了北京城保卫战(同时进行),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之后由于明朝由于精锐尽失,对北方的军事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
第二次北京城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明朝末期,明朝内部党争激烈,农民起义烽火燎原,天灾不断,宗室寄生,国库空虚。外部清军南下,关外尽失,辽东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苦苦支撑。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数万八旗军绕道蒙古,分东、西两路以避开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十月二十七日突破大安口,后攻陷遵化,绕过蓟州和通州从顺义南下进攻北京。
袁崇焕虽然在蓟州,武清,通州节节设防,但皆失算。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前一日的十一月十九日,疯狂的疾驰南下,并把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上,誓死保卫北京城。终于皇太极大军到的前一天赶到了北京城下。第二天在,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的右翼八旗军猛攻德胜门,明守将满桂拼死力战,身负重伤,最后部队打到就剩一百多人。
上午十点开始,莽古尔泰率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思格尔等八旗左翼四旗大军攻打袁崇焕部所在的广渠门,九千关宁铁骑大战三万八旗左翼大军,双方打的是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史书记载:双方从十点打到下午六点,激战达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袁崇焕重甲持刀亲自搏杀,一名八旗兵抡刀砍袁崇焕,旁边的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八旗军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关宁军和守城部队在拼死的抵抗下,后金军开始逐渐动摇,最后逐渐往通州方向撤退,第二次北京城保卫战以惨烈的胜利结束。
第二次明末北京城保卫战能胜利的原因
其一是明朝尚有袁崇焕,祖大寿等强将和一只能与八旗军主力正面抗衡的边防野战军。其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关,宁,锦,松山,杏山,塔山等军事重镇仍然在明朝手中,后金及清军如不能完全攻占北京东北部防御的这些要地,那么八旗军的侧翼就会暴露,后援和撤退的线路就会被掐断,所以后金军突破长城南下都是速战速决,以劫掠为主,并不占城夺地,是无法对北京城进行长时间包围的。
最后反观宋朝的东京城就完全不同了,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宋朝北方没有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北方骑兵可以一马平川。另外北宋在历来与辽金的战争中屡屡失败,割地岁贡,忍辱求和,宋人也是畏惧金人如虎。面对金国,宋朝早就被打断脊梁骨站不住了。
而且北宋严重的重文轻武,军制又不合理,主昏臣庸,奸佞当朝,举国绥靖,大部分都是“能诗会画,附庸风雅”的主和派。妄想着靠割地称臣,美女岁贡换来苟延残喘的政策使宋朝北部防御形同虚设,守军一击便溃,守将不战而降。金军逼近东京,没来得及南逃的宋徽宗吓得昏厥,醒来急忙写下诏书传位给太子赵恒,而太子居然不吓得敢继位,结果听说别的皇子来抢宝座,这才硬着头皮当上了皇帝(宋钦宗)。
面对围城的金军,宋钦宗下令不能得罪金兵,一名霹雳炮手向金军发炮,居然被枭首处死。后来不得已才下令宋军抵抗,金军第一次并没有攻下东京城,宋钦宗竟然同意投降派的请求,派十万宋军“恭送”金军渡河出境,并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不久金军复来,兵分两路,西路完颜宗翰从大同出发,第二天就攻破文水,半个月不到攻克大同。东路完颜宗望从保定出发当天就攻下雄州、中山,十天不到攻下新乐,两人把打仗当成赛跑比赛,宋朝的军队毫无抵抗能力,金军不久后就又兵临东京城下。
虽然宋朝也集中了勤王军队近三十万,但却又不让部队进城,结果一部分在外围被金国骑兵击溃,一部分投降,一部分被奸臣遣散,最后守城的还剩不到八万人,被金军攻破汴梁外城后,金国谎称同意割地议和,宋钦宗被迫率大臣前往金营写降表,祈求称臣并面北磕头,受尽屈辱三天之后才被放回去,并要赔偿金国大量财物和美女,美女不够宋钦宗无奈,甚至将自己的嫔妃抵数。
屈辱换不了和平,主动上门“当俘虏”的徽,钦二帝被金人废为庶人,脱下龙袍,并被金军北掠而去。东京城也被劫掠一空,烧杀淫掠,百姓死伤无数,宋朝后宫也惨遭荼毒,后妃被送往金国受辱。史称“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除五胡乱华之后又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您的关注
原创转载请注明
北京保卫战之前,明朝皇帝被抓了;东京保卫战之前,宋朝皇帝没被抓。
这就是原因。
大的历史事件,就像复杂系统发生了一次相变。在相变之前,你根本无法预测相变的结果。所以,历史很难预测。
但是,历史却可以事后解释。
过程虽然模糊,结果却已清晰。这就给出了解释的空间。而所谓解释,就是提出几个变量,然后根据偏好赋予权重,最后得出结论。
两次东京保卫战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就是皇帝。
皇帝这个关键变量,能够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些连锁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天壤之别的结果。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但是,这个比方经不起推敲。你不需要用脑袋想,就是用脚指头想,也无法认同。但问题出在哪了?
气象是个复杂系统,这个没错。但是,复杂系统要引发相变,或引发龙卷风这种大事件,需要足够的力量。而这么大的力量只能源于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简单说,就是必须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块骨牌倒下、其他骨牌跟着倒下。但,这需要前提。
一个前提是紧密耦合,也就是骨牌必须排列成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结构。只要有两块骨牌间隔不够,那么,连锁反应就无法发生。
一个前提是第一块骨牌,你得保证你推到的是第一块而不是最后一块。复杂系统更是如此,你必须找到足以引发全局变化的那块关键骨牌。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赵燕三国可以一边扛住北方胡人、一边逐鹿中原?
这三个家伙的确厉害,但关键是结构问题。
如果匈奴灭了赵国,那么楚国、齐国会受影响吗?会受影响,因为换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你说匈奴灭了赵国,再灭齐国,然后还能灭掉楚国,这就有点儿扯淡了。很可能是:灭了赵国的匈奴,随后就被齐国和秦国给灭了。战国七雄,不是紧密耦合的结构。局部可以被干掉,全局肯定受影响,但不至于崩溃。
北却匈奴、南扫百越,战国七雄做不到,而秦汉帝国能够做到。因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可以调动整个中原天下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中央集权恰是一种紧密耦合的结构。
而在这个紧密耦合的结构中,它的第一块骨牌就是皇帝。秦二世犯糊涂了,然后整个帝国崩塌。汉献帝被董卓控制了,然后大汉帝国军阀混战。
所以,皇帝是能够引发全局变动的关键变量。
论证前的说理,到此为止。接下来,对这两次首都保卫战进行比较。但,重点说宋朝的东京保卫战,明朝北京保卫战一笔带过。小编之前写过图文专门论述过北京保卫战,这里提纲挈领一下就够了。
北宋的一系列骚操作和窝囊对策,全是因为大宋官家。东京保卫战要溯源到宋金海上之盟。
所谓海上之盟,表面上看是宋金辽三国博弈。但,契丹大辽手中根本没有筹码。
女真崛起之后,大辽真心打不过,所以被灭是早晚的事情。但这个早晚,就不见得多久了,一年、两年或者十年,都有可能。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竟能苟延残喘150多年,大辽即便怂点儿,扛个二十年也不过分。
女真手里最有筹码。筹码就是兵强马壮,事业正值上升期。简单说,女真自己是青壮年,有使不完的劲儿,而大辽和大宋却已垂暮。所以,但凡打仗,女真人怎么打怎么赢。
大宋手里也有筹码。筹码就是可以选。它可以让大辽晚点儿死,也可以让大辽早点儿死。甚至可以说,大宋能够选邻居。到底是跟大辽做邻居还是跟女真做邻居,主动权在大宋手里。
在当时,谁也不知道大辽能抗多久。
但是,大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宋金海上之盟,表明大宋要跟女真做邻居。这么选的好处,是能够收回幽云十六州,剜除自己的一块心病。
而跟女真做邻居,到底是谁选的?只能是大宋官家宋徽宗,千万不要找被人,就是他,也只能是他。
宋徽宗这家伙,是个宋朝版的唐玄宗。不是因为他也能把国家给玩废,而是因为他跟唐玄宗一样,都能把权力抓得特别死。
所以,大宋的这个战略决策,只能是他做的决定。
皇帝要抓权力,靠什么?
靠大臣、靠武将、靠整个官僚集团,这些统统没戏。大臣可以上书直谏,武将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整个官僚集团也可以低头走流程、认制度不认皇帝。
所以,皇帝要抓权力,必须用内臣、宠臣。简单说,皇帝要么朝中有人,能控制住整个官僚系统,要么拉出一支人马,甩开官僚系统。否则,皇帝就抓不住权力,只能是官僚系统中的一个高级衙门。
汉武帝建个内朝,然后把丞相和朝堂九卿架空了。于是,他才能乾纲独断,说打匈奴就打匈奴。
唐玄宗重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宰相,才能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宋真宗也只有买通宰相王旦之后,才能大搞国家级形象工程,即封禅泰山。
明朝皇帝惨点儿,只能跟东厂的太监一起玩了。没有太监,大明皇帝就得被大臣们怼死。
清朝皇帝最彪悍。因为爱新觉罗皇帝有天然盟友,就是八旗部族。八旗这伙人肯定要向着大清皇帝。
宋徽宗靠什么?他禅位之后,朝堂大臣和太学生们群情激愤,一定要干死六贼,即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而所谓的六贼,就是宋徽宗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东厂和锦衣卫。
蔡京的问题,一个是给徽宗搞钱花;一个是打击元祐党人。
后一个是政治斗争。元祐党人要整,但谁不听话,也可以借机整掉掉。有这么个人在,皇帝肯定说啥是啥,但队伍也就散了,官僚系统出现失灵。
童贯和王黼,这两个家伙是与金人结盟的极力倡导者。而且,童贯手里捏着兵,他可不是个太监,而是大宋的兵马大元帅。
宦官李彦也是给皇帝搞钱花,但主要是在西北地区搜刮田产。
梁师成的母亲是苏轼的侍婢,所以这家伙自称是苏东坡的儿子。他没干什么坏事,但王黼是他提拔的,还跟蔡京、童贯暗通款曲。
队伍不需要太大,关键是能发挥作用。有这么六个祸害把持朝堂,宋徽宗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花石纲“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这种荼毒百姓的事情,依靠中规中矩的官僚系统,根本就干不了,必须要靠蔡京这些个奴才。
宋徽宗任用的这些人,到底怎么样?
抛开道德人品不说,这些人也真心不怎么样。战略决策失败,这个没啥好说的。因为你不能强人所难,幽云十六州这块肉真得很肥。但是,张觉事件胡乱处置,给了女真人攻宋的口实,还把李药师吓得造反了。这个锅,只能由这伙人来背。而女真人都两路攻宋了,镇守山西的童贯,却直接跑路回了汴梁。随后,童贯又挑选了三千精锐陪着宋徽宗一起跑路。这种操作,你还能说啥?
但是,东京保卫战竟然成功了。
宋徽宗跑路了,六贼成不了气候了。于是,李纲和宗泽这伙主战派,开始掌握局面。而大宋也终于雄武了一把,硬是在汴梁把女真的东路军挡在开封城下。
女真人虽然兵临城下,而汴梁城却攻不下。
同时,山西方面更是雄武到了逆天。虽然童贯跑路,但山西宋军硬是挡住了女真的西路军。这伙人比东路军可邪乎多了。因为领兵的是女真悍将完颜宗翰。
这时候,大宋的陕西军开到了,各地勤王的兵马也开到了,然后你接着打啊。女真人是两路钳形攻势。但西路军肯定废了,因为过不来。所以,北宋只要扛住东路金军,别说把他们消灭掉,就是把他们顶回去,也能让女真人收敛一点儿。
但是,大宋皇帝没被女真人抓住,所以凡事还是皇帝说了算。这个时候,皇帝一定要说话。
宋徽宗退位,宋钦宗登基。于是,大宋官家还能继续骚操作。宋钦宗吓得要死,一定要跟女真人讲和。李纲说我去谈判。但是,宋钦宗死活也不敢让李纲去。李纲这个人太硬。文雅点儿说叫宜人性低,通俗点儿说就是情商低,能用拳头说话绝不费口舌。于是,谈判这件事就不是李纲说了算,而是皇帝和宰相张邦昌包办了。
最后,谈出了一个什么结果?
代表女真人谈判的,是契丹人萧三宝奴。女真人自己培养不出外交使臣,所以只能用契丹人。这家伙漫天要价,说我们没军饷,所以军饷必须大宋来出,总共五十万大军,西路二十万、东路三十万,总共五十万人,每个人要一锭金、两锭银就行。
这是多少钱?
五十万锭金、一百万锭银,合计五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但还不算完,后来的条约还有牛马骡各一万头、骆驼一万头、杂色表缎一百万匹、里绢一百万匹、书五监。
而这还只是赔给女真人的军费,另外要割让太原、河间和中山三镇,每年岁币九百万贯,宋朝还要派亲王为质。
然后,宋钦宗就答应了。
这时候,你就知道李纲在当时是什么分量了。李纲根本就掌握不了决策权。甚至,他连最高国务会议都没资格参加。后来,是宋钦宗临时找了一个空缺,即尚书右丞,最低一级的宰执,任命了李纲。完成了这个程序,李纲才能在决策圈露个脸。东京保卫战的组织者,完全掌握不了决策权。所以,最后只能听皇帝的。
但是,北宋答应了也没用,因为真没那么多钱。女真人不知道北宋有多少钱,所以漫天要价。宋钦宗是巴不得女真人赶紧走,所以什么都同意。
钱不够咋办?不用宋朝人想办法了,女真人自己想办法了,你们能凑多少就是多少。公元1126年,二月初八,东路军主将斡离不,书报宋钦宗:我们走了;二月初九,女真人就把康王赵构送回来了:只留了一个亲王就行;二月初十,女真人立即撤退,而且提前在黄河搭了浮桥,瞬间北渡黄河。
女真人咋就怎么痛快?因为二十万勤王兵马已经开到,基本上把女真人包围了。而老将种师道还带来了陕西军,接掌了城外布防。陕西军事北宋最能打的部队。
这时候,武将是啥意见?打仗啊。女真人的大营里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打赢了全是战利品,皇帝也不好意思再收回去。打输了呢?打输了,就让皇帝继续忍辱求和,反正皇帝早就没脸了。而且,军队已经不听话了,不用朝廷法令,开始主动进攻。所以,女真人只能赶紧撤,再晚一点儿就不用撤了。
女真人撤退了,但是宋朝人却尴尬了。
首先是朝堂开始打仗,主和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主战派认为必须要打,而且肯定能让女真人有来无回。主和派认为不是你们瞎掺和,女真人早被我们劝走了。
第二是皇帝纠结了,三镇若是送出去,都不是丢脸的问题,而是送了半条命。以后,女真人从三镇出兵,那每年都要来一次汴梁之围。
于是,主战派发出去了十万大军,“护送”女真人离境。实际上,“护送”是扯淡,肯定是逮住机会就要干一仗。而主和派却在黄河边上插上大旗,扬言谁过黄河就弄死谁。
皇帝啥意见?宋钦宗没意见。当听说粘罕的西路军绕过太原之后,这家伙立即变怂:咱不追了,还是停战吧。停战可以,但宋朝要交付三镇,即太原、中山、河间。而这时候,女真人根本没打下三镇,三镇都在北宋手里。
女真人撤退之后,宋钦宗竟突然雄起了,扬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而三镇将士更是彪悍,直接用弓箭招呼女真人的接收,宋朝皇帝的圣旨和宰相宣诏统统不管用。
这就叫军心可用。于是,宋钦宗不仅不再履行交割三镇的手续,而是派兵派将支援三镇。
北宋够纠结吧,到底是打、到底是和,根本没有个统一意见。但是,女真人也纠结。东路军拿了北宋三十多万两黄金、一千多万两白银(北宋就凑了这么多钱),然后开心了。那西路军呢?在太原城下吃了好一阵子的弓箭,却啥也没拿到,能不生气吗?
北宋拒绝交割三镇,这就成了借口了。于是,女真人不纠结了,东西两路一起进攻北宋。
公元1126年,正月,金军渡过黄河,包围汴梁;二月,金军撤围汴梁,北渡黄河。而就在公元1126年,八月,金军再一次两路出击进攻北宋。三个月后,金军两路大军齐聚开封城下。
这一次,金军准备要多少钱?一千万两黄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前一次为了筹款,宋钦宗又是搜刮内官、又是大搞反腐,甚至连开封的妓院都搜刮干净了,这一次还怎么筹款?于是,开封直接闹起了民变,老百姓把尚书省都给烧了。
看到这幅景象,女真人立即晕了、也怂了。为什么?
你宋朝可是天朝上国,这还咋地,在我们眼皮底下,你们这个朝廷还要被推翻不成。所以,女真人晕了。
你们宋朝闹民变了,我们女真人还要替你们平叛不成?坐等收钱的买卖好做,但打仗抢钱,是要死人的。百姓起义,谁都害怕。所以,女真人怂了。
干脆你北宋也别墨迹了,直接倒台算了,我另外给你们立个皇帝、建个朝廷,然后好好给我们女这人收钱。
于是,靖康之耻爆发了。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几乎就没有。因为陕西军被封锁在潼关以西出不来。而主战派也差不多被皇帝全都流放外调了。
最后,对比北京保卫战,总结一下北宋的东京保卫战:
首先,东京保卫战不仅没有一致的决策,甚至都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明朝的北京保卫战,最后差不多是于谦一个人说了算。官僚集团形成一致意见,然后大家谁也不废话,马上开始干。大明官僚们,难得一次不扯皮了。而皇帝呢?明英宗朱祁镇被抓了,景泰帝朱祁钰是官僚集团拥立的。所以,皇帝说不上话。
第二,东京汴梁几乎无险可守,除了城墙就是汴河。
而唯一的天险黄河,两次都没派人去守。第一次,女真人硬是撑着小船慢慢过了黄河。而北京保卫战就不同了,居庸关长城一直没被攻破,密云方向的瓦剌大军一直都在路上,相当于没找到北京在哪。
第三,历史是发展的、不是循环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东京保卫战的教训,大明官僚们死活也要硬刚到底。李纲组织东京保卫战,在种师道到来之前,一直都在研究怎么守城。而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呢?大明将士一律开出北京,跟瓦剌人死磕。城里是锦衣卫,抓住逃兵就法办;城上的督战队,看到逃兵就射杀,城下则更彪悍,是后队斩前队的操作。大明,这是准备死磕到底了。而大宋呢?先搞反腐,因为要给女真人凑钱;后搞搜刮,因为反腐也凑不够钱。你这是什么操作?
这其中的关键变量,就是皇帝,一个被抓了、一个没被抓。
皇帝是一个国家机构,而不是一个人。但这个国家机构非常特殊,它只对皇帝个人负责,不对国家负责。童贯在山西不抵抗,但他跑步也要去护送宋徽宗跑路。所谓的北宋六贼,都是“忠君”之臣,却未必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忠于百姓。
而皇帝这个国家机构在首都保卫战的时候,是什么调性呢?
一定是保命要紧、保住皇位要紧,然后把问题全都丢给朝堂。短期利益必然战胜长期利益。所以,皇帝首先想的不会是打赢首都保卫战,然后驱除外寇、重振国威。
但是,有一硬到底的皇帝吗?当然有,李世民就是。突厥人兵临城下,这家伙不仅不跑,反而直接阵前骂街了。但,见到危险、马上跑,这是人性。反人性的神操作,太少。
所以,但凡打仗,皇帝一般都会跑路,除非跑不了。隋末乱世,隋炀帝跑到扬州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跑到四川了。东京保卫战,宋徽宗禅位之后,甚至跑过长江了。
那明朝皇帝呢?明英宗被抓了,所以没机会跑。而景泰帝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了。因为身边没有杨国忠和童贯这种宠臣,全是于谦这路货色。后来的崇祯皇帝,是因为操作太猛,连个奸臣和宠臣都没培养出来,所以跑不了。他也是皇帝中的奇葩,真正的孤家寡人。
皇帝不好使、朝堂说了算,这个结果就一定好吗?
也不一定。傻皇帝司马衷,肯定主导不了朝堂,但西晋朝堂是个什么德性?要多乱有多乱,朝堂外戚跟地方藩王硬是折腾出了个五胡乱华。
但是,危急时刻,起码要有个领导核心,形成个统一意志。要么大家集体跑路,要么大家抗战到底,你总要有个说了算的、给个明确主张。但北宋东京保卫战期间,就是皇帝和太上皇都被抓了,整个大宋也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去干。
主战派的李纲,连个宰相都不是,还指望他能有什么作为?种师道抵达之后,李纲相当于被架空,连兵权都没了。那就听种师道的?但种师道一直在城外布防,也不是宰相,他只能命令军队却无法参与决策。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宋皇帝一直在捣糨糊。关键是大宋皇帝身边还有一群严格贯彻皇帝意志的内臣和宠臣。所以,东京保卫战,即便不再汴梁而在北京,也只能失败。甚至,第一次逼退女真人也属侥幸。粘罕、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开到了,会是什么结果?谁也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