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骨气(崇祯为啥吊死)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不请自来。谈不上有骨气,也谈不上软弱逃避,只不过是帝王已穷途末路的无奈之举。1644年,李自成攻破明朝首都,崇祯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因此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说。崇祯帝继位时,明朝党争严重,在处死阉党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把持并祸乱朝政。东林党士大夫们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明廷国库空虚,并且引发了灾民暴乱,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起义的,他们也成了明廷的掘墓人。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即皇帝位。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崇祯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但是他过于急功近利,又很多疑,不信任人,主观固执,不管什么人,一有小错或疑点,他就罢人家的官,或者下狱、杀头、充军。所以,真正的人才,在他手下,大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一些善于拍马逢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又常围在他身边。因为他越来越与他的大臣们对立,就越来越重用亲信宦官。宦官又大多是势利小人,凶险时候都背叛了他。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33岁的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包括周皇后尽皆自杀,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缢于煤山半山一棵歪脖树上。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临终前,崇祯皇帝写下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当了17年皇帝。17年间,他在帝王之术上做得一塌糊涂。但从这一点上看,还是颇有骨气的。
崇祯死得极其惨烈,史书记载:“披发御蓝衣,跣左足,右朱覆”。李自成验看崇祯尸体时发现崇祯外面龙袍下,里面的衣服尽是补丁打补丁。所以李自成也不禁动容,并没有继续侮辱其尸体,相反李自成还准备将崇祯安葬在明皇陵。李自成命人将其遗体临时安放到东华门的门后面,几个太监在那守护着崇祯的尸体,并给崇祯换上了干净的衣裳,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被装进很简陋的两口棺材。明朝故臣皆从此经过,却无人有戚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都在忙着为新朝劝进,根本顾不得故主。倒是有几百个投降的运粮者和武臣经过时为之痛哭。
而在他死后第三天,北京东华门外数千百姓啼哭,请求李自成厚葬崇祯。崇祯的葬礼,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礼节操办。到了二十四日,李自成正式发出诏书,为他举行葬礼。李自成为崇祯搭建灵棚,明朝故臣真正来哭祭的也不过三十人而已,所谓道德沦丧,于此可见。李自成与太子朱慈烺见面时,朱慈烺请求他安葬父亲,李自成应允了,还给崇祯和周皇后各换了一口较好的棺材。虽然葬礼远没有皇家葬礼那么厚重,不过,该有的也都有了,崇祯的三子、四子也前来吊唁,李自成还下令让礼部的人帮忙置办葬礼,集钱340千,雇佣民夫数十人将崇祯入葬。葬礼之上,朱由检原先的重臣们,只敢远远观望,没有一个敢靠近的,唯一一个给朱由检哭葬的,只有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刘养贞一人,失声痛哭,来回奔走三天三夜,最后晕倒在地上。如此种种,皆让胜利者李自成嗟叹不已,他登基后的诏书里,还特意说: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君,即使他被所有的大臣孤立,依然做了许多好事。崇祯生前没有心思考虑给自己准备陵寝,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于是,李自成就把崇祯和周皇后葬在了田贵妃陵中。田妃是原扬州千总田弘遇的女儿,少时便入信王府,为朱由检侧妃,以多才多艺,深受宠爱。朱由检继承帝位后,封其为礼妃,于崇祯十五年去世,她入殓于崇祯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旧物。陵址虽有,但崇祯葬得可说寒酸,因为他的整个葬仪,仅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两银。这与他前任历代帝王动辄花费几百万两银子相差甚远。这是不可思议的。
清兵入关之后,多尔衮为了讨好汉人,便下令再次为崇祯发丧,为其增加了大量的陪葬品,并将陵墓周围的城墙修高五尺。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只是其为政前期为多尔衮摄政,后期则屡屡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为僧的传说。顺治曾到崇祯的陵上,或许因为当皇帝也当得不顺心,所以提到这个倒霉的同行常惨然不乐,甚至潸然泪下。在这位“知己”推动下,崇祯的陵墓在顺治年间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楼、祾恩殿、祾恩门、石五供等,从一丘荒冢变得有些帝王陵的气象了。顺治下令修缮崇祯陵时,资金不足,经原崇祯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曹化淳等百般设法,甚至动员降清的文武大员出资捐输,才算将思陵的修建完成。监修崇祯陵的三位内官(也许还有曹化淳等推进者),还给崇祯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原来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祯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级别的人物,总不能用贵妃规格的贡品吧,那简直近乎戏弄。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康熙为了笼络人心,派人维修崇祯的陵墓,并于康熙十二年的九月亲自前去祭拜崇祯,于十月前往南京祭孝陵。
所以崇祯虽然死得惨烈,可他的遗体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安葬,后人为了政治目的也一直在为其修缮墓地,相比其它亡国之君,他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明朝的灭亡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明朝自世宗、神宗、熹宗以后,政治腐败,民穷财尽,国力崩溃,不是谁能够挽回的。明朝从万历皇帝以后,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党争,积重难返。崇祯一朝,依然如此:“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寻,冰炭互角。”崇祯皇帝既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平息党争,又不能让党争为自己所用。最终,导致党争愈演愈烈,崇祯皇帝本人也丧失了控制内外局面的能力,以至于大厦倾覆,断送了明朝近300年社稷江山。所以,崇祯帝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崇祯十七年的四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急忙写下诏书将皇子们送出宫避难。之后又相继赐死了一批后宫女眷,最后在景山自缢殉国。应该说朱由检的下场还是很让人同情的,他本身不是一位昏庸无道之君,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大势,成为亡国之君。同情之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崇祯帝宁可自缢殉国也不愿外逃以图东山再起的做法?
早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之前,就有大臣私下向朱由检提过南迁的建议。朱由检当时心里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建议,只是他不愿意自己提出来,而是希望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劝他南迁。说白了,朱由检就是不愿意背负“贪生怕死、丢弃国门”的罪名。但是大臣们也不傻的,他们也不愿意背负“劝皇帝丢弃国门”的罪名。毕竟明朝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皇帝和大臣都不想背负违背祖训的骂名。所以这次南迁没有实施。
在此之后,农民军一路攻城略地,进入河北境内,京师岌岌可危。此时又有大臣上奏,提出让皇太子南迁的建议,这回朱由检自己也没明确表态。不过,朱由检很快就在朝堂上以此建议试探大臣们的立场,结果大臣们还是和上次一样,不愿意当众开口劝皇帝南迁,甚至连送太子南去的建议都不赞成。这一次的南迁机会又泡汤了,之后不久崇祯帝就在景山上吊殉国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崇祯帝朱由检显的有些狭隘,过分爱面子。在当时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如果朱由检能放下面子,南迁以图再起,那么世人会理解他并非贪生怕死而丢弃国门的。而且朱由检南迁也能更好的领导南明政权继续战斗,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南明诸帝为了争夺皇权而不团结的情况发生。所以我认为朱由检上吊殉国虽然也算一种骨气,但从大局来看,他的这种做法并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