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孔门弟子造谣制造的一桩冤案?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数十年来,“叶公好龙”的故事一直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所以连小学生也能理解、也会使用,因而它是知名度至高,普及至广的语文经典之一。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后来成了成语。
故事大意是:叶公很喜欢龙,屋里雕了、画了很多龙。天上的龙知道后就飞到他家,叶公一看见龙却吓得魂飞魄散。于是人们就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喜爱某种事物、赞同某种观点,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虚伪。因此,“叶公好龙”这一成语也就带着明显的贬义。
但是,这个故事和它的寓意都是错误的。
龙是传说中的令人震慑的神物。据历来的图文描述,此物身躯极为雄伟,片片鳞甲熠熠发光,一对尖锐的长角耸起于额侧,多条粗硬的胡须突出于腮边,血盆大口中尖齿如锯,强劲的利爪不停张舞,连尾巴也能搅动风雨、激发雷电……面对如此恐怖的巨物,就算是世界顶级的武林高手也会匆忙逃命,何况大有可能是文质彬彬的叶公?所以,叶公害怕真龙完全合情合理,是不应当受到责备的。
按这个寓言的寓意类推,如果不敢与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为伴,就不要画这些猛兽,否则,将沦为虚伪之辈。其实何止这些猛兽?就算是被认为“驯良”的驴子,有时也可能令人胆丧。可以想象,当喜欢画驴的黄冑在专心致志地挥动彩笔的时候,突然有一头驴子冲闯了过来,他不迅速闪身避走才怪呢!……于是乎,很多动物都被开除画籍矣!很多画家都沦为“叶公”矣!
孔子曾慕名拜访
中华民族子民向来都对龙极其崇敬。不过,在封建社会中,它属于皇家专有,只有皇帝才可以身披龙袍,只有皇子皇孙才可以称为龙子龙孙,其他人休想,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连脑袋也保不住。这种情况直到清朝完蛋后才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名叫侯德健的台湾歌星来大陆高歌了《龙的传人》一曲,进一步激发起龙热,导致众多中国人以为自己是龙种而满怀自豪。但是,如果龙真的降临神州大地,必定有很多人被当场吓死。所以,我们实际上也都是“叶公”!
言归叶公本身。据有关材料说,叶公原来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楚平王五年,他担任叶县(今河南省县一带)县尹(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很有政绩,被尊称为“叶公”。孔子慕名拜访他,交谈治政之道,但双方意见有分歧。孔子的弟子因此对叶公不满,便编造这个故事来进行讽刺。
此说未必完全可靠,可是《论语》确实收录了叶公与孔子的对话。其中一则清晰地反映出二人观点的差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在其中矣’。”对话表明,叶公认为揭发自己的父亲偷羊是正直的表现,主张法治;孔子则认为亲人互相包庇才是正直,以“孝”为重。很清楚,在这一问题上孔子是错误的。
所以,“叶公好龙”的故事很可能是一桩冤案。这一来,其寓意的正谬也就不必再予论辩了。我们应当探究的是:故事的编造者是谁,孔子有否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