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中国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不同的看法)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今年7月31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然而,中国情人节与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中国情人节与其他日子无异,我们不仅看不到青年男女相互传达爱情的热情举动,甚至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节日;而在西方情人节那天,年轻男女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 中国“七夕节”明显不敌西方情人节,这让许多中国人感到抑郁和纳闷,这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认真探究。但有人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崇洋心理”,是笔者不能接受的。在笔者看来,传统的中国七夕节与舶来的西方情人节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节日自身的内涵以及各自蕴含的人文关怀有着巨大差异。 从起源来讲,西方情人节源于被迫害致死的基督教徒瓦伦丁给典狱长女儿的一封充满爱意的信,它表达的是公民自己的美好爱情,体现的是自我愉悦,关照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它得以来西方的广大青年中流传下来。这完全符合西方以私权为中心,注重公民个体发展和满足个人需要的人文理念,因此,它就是普通公民自己的节日,就是公民个人为追求美好爱情而尽情表达爱意的时刻,受到广大青年人的热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中国的七夕节,它源于一个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说的是普通人与仙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一开始这个故事就离普通公众非常遥远,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因此人民群众始终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只能为他们祈祷和祝福,从来都不奢想这种美好爱情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过节方式就是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普通人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而不是爱情故事里的主体。很明显,七夕节在中国自古以来都被当成神的事务,而不是人的事务,因此也不可能大众化。 其实,据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讲,在古人心目中,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七夕对于婚嫁而言并非吉利日子,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签”,是抽不得的。何况秋天即将到来,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并不适合谈情说爱(7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的七夕节在形成过程中,与谈情说爱的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把它当作中国情人节完全是现代人强加上去的,是对文化的牵强附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了,以张扬个人权利为主的西方情人节能够很容易地在中国青年人心目中生根发芽,是中国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过度的必然结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