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游的历史故事

历史网 2024-12-27用户投稿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俗称八方罩洞楼,始建于乾隆年间,题名“澄辉阁”,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画中游位于颐和园的万寿山前西部,包括画中游、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湖山真意等建筑。此处地势坡度较大,各个建筑因地制宜,随山就势,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尤其借秋楼与爱山楼,在正面看是两层的小楼,但从背面山坡上望去,却变成一层的敞轩。走进湖山真意,从敞轩内向外远望,轩中的上楣、下底座、左右楹柱相组合,恰好形成一个个“取景框”。西眺玉泉山,南望昆明湖等,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基本信息

画中游依山而建,正面是一座两层重檐八角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正殿。建筑之间有建于山石之上的爬山廊和石洞相连通。由于地处半山腰,空间层次变化多端,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因地制宜,随山就势,错落有致,上下呼应。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即像一幅轻彩相宜的水墨画,又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居于正中的画中游是一座楼阁,八角重檐,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山石即是后墙。

画中游的上层则是八角形的敞亭,东、南、西三面视野开阔。踞山面湖,凭栏远眺:西山含黛,翠峰如屏,玉峰塔奔来眼底;西堤如带,柳浪如烟,景明楼若隐若现;昆湖如镜,画舫穿梭,南湖岛如诗如画;东堤夕照,古园顑秀,北京城俯仰天光;殿阁饮绿,楼宇生辉,佛香阁俯瞰清漪;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碧荷集萃,白鸥弄波;天高云淡,烟霞舒卷;湖光挥洒,玉雪叠白。晨辉舒彩,晚霞绚烂,阴晴雨雪,四时不同。风光如画,人在画中。

画中游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楼,东曰爱山,西曰惜秋。两楼均贴山而建,正面两层,背面则为一层。

画中游的正北面依然是高高低低的石阶,山石之上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屹立眼前,威严而又肃穆。

进入石牌坊,是个由爬山游廊环抱而成的庭园,正中五间正殿亦名为“画中游”,也名澄辉阁。

从澄辉阁后身的院门可以通往万寿山,院门是一个华丽多彩雕饰精美的垂花门。垂花门原是大家宅院中内外分界的标志建筑,即通常所说的二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其檐柱不落地,垂吊檐下,称为垂柱,下有垂珠,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等形状,并饰以彩绘。画中游的垂花门有多达六个垂莲柱,十分罕见。

出垂花门,左侧山坡上就是湖山真意轩,是一座五间敞轩,原名“清音山馆”。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重建。无论是湖山真意还是清音山馆,都点明了此处建筑依山得水,山水的真情自然在这里意趣盎然,是领略山水真谛的绝佳场所。

湖山真意轩位于万寿山西部山峰的转折处,比画中游更高一层,这里视野更加开阔,远远望去:远山、近树、田陌、宝塔、碧湖尽收眼底。轩中的楹柱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取景框,立于轩中,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与画中游

在颐和园中,排云殿两边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东部乐寿堂北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乾隆手书四个大字“燕台大观”,巨石下有一组建筑,名“乐寿堂”。而在万寿山前西部,画中游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构图丰富。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

相传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他先找来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听鹂馆后空着块地方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均不满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梦醒后乾隆把梦中所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