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的“成材率”真的不高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这段时间,最“热”的事莫过于两个“名字”——高考作文的“名字”(题目)以及高考状元的名字。尤其是高考状元,那炒得可是相当给力,给万千后进带去“激励”的同时,也让高考这独木桥更“卷”了。
自高考恢复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状元,然而经得起考验、最终功成名就的“状元”却寥寥可数,不仅鲜有在政、商、学各界的扛鼎之人,甚至他们的名字也不过在民间流传数日便销声匿迹了。
且不说现代高考这一茬又一茬的文理科状元,哪怕算上古往今来的所有状元,能青史留名的也是屈指可数。据统计,自隋唐大兴科举,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科举废除,一共产出了592名状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非正朔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仅为777人。在这些经历万千苦难才获钦点的状元里,不要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大文豪、大学问家也不过一手之数。这其中的故事,探讨起来也许会让万千学子放宽怀抱、稍稍的不那么“卷”自己。
青史留名的状元
科举刚刚诞生的唐代,状元的“成材率”要远高于其他朝代,总计270名状元之中,青史留名的竟然有四个人之多——大诗人王维、贺知章、书法家柳公权以及开元名相张九龄。
王维是唐玄宗开元九年的状元,由于文人气质深重,做官的生涯不甚得意,最高做到唐肃宗乾元年间的尚书右丞(四品),后世人称“王右丞”。虽然官做得马马虎虎,但是他在诗歌、绘画上的成就绝对属于唐代第一档:送别纪行之类的小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是小学语文必背作品;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最著名的当属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明丽,意蕴幽深高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潇洒的情趣。以至于世人皆称: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王维
以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纵横语文课本数十载的贺知章成就上略逊于王维,但是做官的本事却要高上一筹。这位武则天证圣元年的状元,从丽正殿修书使做到礼部侍郎(三品),加集贤院学士,死后还被唐肃宗赠礼部尚书(二品)。贺知章此人情商极高,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孟浩然皆是他的好友至交。“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句诗予他可算是极其合衬。
贺知章与李白是一对忘年交。
柳公权在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他的仕途最久,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然而让他青史留名的却是书法。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可见,字写得好,还是有诸多优势的。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作文,若是字写得漂亮,阅卷老师也是会高看几分。
柳公权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有“岭南第一人”之称的开元名相张九龄在政治和文学两项上皆有不凡成就。作为“开元盛世”的有功者,他富有胆识和远见,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附权贵;作为诗人宗匠他还为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有力的延续和推进,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张九龄
自唐以后,状元的“成材率”骤然跌落,后世值得一提的仅有两人,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清末民初“实业救国”的张謇。
文天祥是宋理宗宝祐四年状元,入仕不久就遭逢蒙古南侵,此后他的一生都投入到抗元保宋的战斗中,直至被俘就义。文天祥的精神如同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着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
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走出了一条不同的救国之路。
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则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这些功绩丝毫不坠状元之名号。
张謇
事实证明,这封建时代诞生的状元里,能在史书上写下一笔的不过数人。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探讨。
状元及第的非正常缘由
想要成为状元,首先要成为进士。在古代以文章论英雄的法则下,除非是遭逢科考舞弊等极端情况,大多数考中进士的学子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学问都不会差,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也从侧面认可了科举进士的能力。可是要成为皇上钦点的第一名,那么就不能仅看学问,还要有很多非正常因素的加持。
前文提到的文天祥就是鲜明的例子。文天祥科考时名为文云孙,后改字“宋瑞”,民间便传说他因为“宋瑞”二字才在殿试时收获了宋理宗的青睐,成为状元。
除了名字起得好,颜值也很重要。相传,明朝的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就是因为颜值出众而受到朱元璋的青睐。据说,当时文章最好的那位名叫郭翀,然而形象太差,朱元璋心中不喜,就从参加殿试的其他人里挑选了大帅哥吴伯宗当了状元。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奇葩缘由是出身。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很多状元都出身山东,乾隆皇帝觉得老让山东人当状元不好,于是决定把第二名改为第一名。这第二名叫王杰,出身陕西,遂被乾隆定为状元。据说,山东士子因此不服,挑衅王杰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没想到王杰从容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这进士第二名学问也不遑多让。可见,进士皆有真学问,状元可能运气佳。
此外,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刘春霖也是第二名,第一名叫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太后厌恶他名字中有一个“珍”字,会让她想起被自己淹死的珍妃,另外由于朱汝珍的广东籍贯让慈禧想到洪秀全等造反者,所以免除了朱汝珍获得状元的机会。当慈禧看到第二名刘春霖时,心中甚是喜欢“春霖”二字,认为有如春天甘霖,所以取其作状元。
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
当然,所谓非正常理由实际上是对“一言堂”的一种调侃。试想,考生们经历过一关关相对公平的考试,最终却要由一个人决定名次。那这个人的水平、情感、喜好、关系都将成为选择的不可抗因素。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封建制度的缘故,明君虽然有,但昏君显然更多。那他们选拔人才时出现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必然更多。所以,进士大概率是当时最好的人才,但是状元却未必是进士里最优秀的那个人。
对于如今的学子来说,高考已经算是绝对公平的制度了,是对学子们的智慧、努力的最佳测试。高考带来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不过,人生很漫长,虽然高考非常重要,但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阶段,所以放平心态、从容面对才是最好的,毕竟,这早已不是那个科举是唯一出路的封建社会,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发展、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END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