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出宫”,这次,它们来到了香港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故宫藏品,离开北京故宫博物院去外面展出,被俗称为“出宫”。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演了一出自1925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出宫”,一个个密封的木箱,上面贴着故宫博物院的封条,这次它们虽然出了境,但去的是自家的国土——中国香港。

近千件故宫珍藏已陆续抵港

这只是此次获特批赴港展出的914件故宫珍贵文物中的第一批。它们这次“出宫”的使命是在7月2日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上亮相,为香港回归25周年献礼。

1

新的“文化交流圣地”

每次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文物到香港展览,馆内都是人山人海,足见故宫对港人的吸引力。

2015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建立香港故宫的书面请求。这一想法在港方提出之前,首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创意提出。

2016年12月香港故宫落实建馆,香港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赠35亿港元,以资助香港故宫的设计、建造及筹备展览等费用;同时,寸土寸金的香港,在西九文化区挤出了一块可供建馆的土地……

香港故宫筹建这几年,正是香港政治暗流涌动,造成社会极大震荡的时候,也正是因此,为避免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项目胎死腹中,当事者们一度守口如瓶,直到确定建馆后才向社会公开。时至今日,香港故宫终于顺利完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整体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器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呈现出方鼎的独特造型,营造出一种稳定而厚重的历史感。大楼楼高7层,共有9个展厅,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

大楼以紫禁城建筑群的主色调为基调,以米金色为主,再配以深红及冷灰为点缀。正门呼应紫禁城的红墙,以经典的朱红色“迎宾”,内部则参照紫禁城布局,层层递进贯穿整座大楼,引领访客向上层参观,同时巧妙地将9个展厅安排在不同楼层中。地面、2楼及4楼分别有三个面向西九文化区、维港和大屿山的中庭,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让观众在欣赏文物展品之余,亦可饱览西九文化区、香港岛的天际线以至大屿山的亮丽景致。整体设计感觉就是“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故宫元素”,既符合香港“中西合璧”文化气息的同时,又成功与周边西九建筑群达成融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结构示意图

正门入口的红色大门上有排列整齐的玻璃门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景

香港故宫的开幕展,将展出由故宫博物院借出的914件珍贵文物、香港文化机构借出的艺术收藏,以及香港当代艺术家回应故宫文化的作品。9个展厅的展期由3个月到2年不等,内容日前已曝光,其中,展厅1、2、3、4、5、8、9的展品以北京故宫的展品为主,展厅1的主题为“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展厅2的主题为“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厅3的主题为“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厅4的主题为“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展厅5的主题为“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展厅8的主题为“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厅9的主题为“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开幕展。而展厅6和展厅7各设一个专题展览,主题为“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和 “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长吴志华表示,自己心里其实早有在香港办个故宫、展出故宫文物的想法。香港故宫筹备时,吴志华还是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之后,他辞掉了公务员的身份,当上了香港故宫的创馆馆长。他表示,除展出北京故宫文物以外,香港故宫也将与其他世界重要博物馆合作,助力“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并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吴志华很自豪地要求记者:“叫我馆长,不要称呼博士,博士很多,香港故宫的馆长只有一个。”

2

为什么选中了它们?

故宫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顶峰,当中的文物蕴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此次赴港的914件展品精选自故宫逾186万件藏品,可谓千里挑一,其中属“国宝”级别的一级文物共166件,占外借展品总数18%,绝大部分珍藏瑰宝更是首次在香港公开亮相。

此次赴港的914件展品可谓千里挑一,其中属“国宝”级别的一级文物共166件。

对于这次大规模出借,出借方北京故宫博物院完全没有“舍不得”的心态,吴志华形容,挑选现场,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会建议说:“这个不太好,那边有一件更好的。”

而最终选中的这些文物“都是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会讲故事的文物”,是平时只出现在故宫画册上的顶级国宝。中选后,文物们还要经过专家们严格的“体检”,考虑它们的“身体”能不能经得住旅行和展出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出宫”。

这914件珍贵文物种类齐全,涵盖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门类,有绘画、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玉器、漆器、玻璃、首饰、雕塑、图书典籍、古代建筑等,时间跨度为5000年,展期由一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

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部分文物需要轮换展出,例如古代书画这类纸质或绢本文物,对光照、温湿度十分敏感,展期只有一至三个月,部分文物展品在这次展出后,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

部分抵港的一级文物

1、乾隆款画珐瑯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

壶身以铜为体,表面镀金,再以画珐瑯装饰。设计结合中西元素,外形借鉴当时外来式样,壶身各图却是中国传统工笔风格。除用料与技巧上乘之外,此壶设计亦兼顾实用:把手加上金星玻璃珠衬托,既美观又能有效防滑;另配有小油罐供燃料点燃加热。

2、明德化窰白釉达摩立像

德化瓷以洁白的瓷质闻名,烧成后乳白如凝脂,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宗教塑像与经典文学人物。产品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法国人称为“中国白”。此达摩像上有明末知名瓷匠“何朝宗印”款。

3、清郎世宁画狮子玉轴

此马名“狮子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进献的贡品,由耶稣会教士画家郎世宁绘制。

4、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摹本)

《洛神赋图》局部

本品一般被认为是北宋摹本,属存世《洛神赋图》中年代较早之佳作。作品赋词赋图,以连续的构图,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从邂逅到分离的多幕情景。画面敷色浓艳,用笔如春蚕吐丝般细劲绵延,人物几乎与山、树等大,体现出古朴稚拙的六朝绘画遗韵。本品钤金章宗明昌御府玺印,表明曾为其珍藏。在比较了多件《洛神赋图》后,乾隆将本品定为“洛神赋第一卷”,珍藏于御书房。

5、北宋米芾行书研山铭卷

《研山铭》局部

米芾行书大字传世甚少,此作堪称代表。本卷后纸所附研山图及隔水题跋则均为后配。明末清初文献着录有《研山铭》传本多件,本件原作则一直秘藏不录,直至近代辗转流落日本。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成功竞购此作,后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此次为《研山铭》首度于境外展出。

6、北宋汝窑淡天青釉洗

北宋汝窑以其仅供宫廷的天色青瓷名重于世,但只生产了约二十年,传世的汝窑瓷至南宋时已经非常罕有。现时存世品不足一百件,如凤毛麟角。

这件淡天青釉洗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8.9厘米。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露胎处呈香灰色。外底中心镌刻一个“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清代皇帝曾将宫廷收藏的古董划分等级,因此,在一些清宫旧藏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等标志。“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7、清金錾花云龙纹执壶

在除夕、元旦清宫举行家宴、宗亲宴时,皇帝会使用金錾花云龙纹执壶。

金錾云龙纹执壶,高31.5厘米,腹径16厘米。壶金质,身较高,撇口,细颈。壶口上有一锥形盖,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每层亦錾云龙纹,盖下有一锥形榫,插入壶口。颈中部饰一周素箍,其上呈条状分割,内饰云龙纹。壶腹呈球形,以纵向条纹分割,其间亦饰云龙纹,龙尾向上,头朝下,与颈部云龙图案方向相反。壶足似倒置漏斗,圆形,上细而下阔,饰云龙、海水、火焰纹。壶流细而长,整体光素,口沿处錾花,下部饰兽面纹。

8、清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宝玺是体现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政治象征,历代宫廷中皆有专职官员负责典守印玺,并据皇帝的旨意用印。

“大清受命之宝”,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位列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又据乾隆帝《交泰殿宝谱序后》,此宝原是太宗皇太极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其材质洁白温润,盘龙纽线条简洁流畅,技艺纯熟,显示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水平。

9、清乾隆款带皮白玉桐荫仕女图山子

山子为文房常见的陈设品。此山子底部镌有乾隆的款识及题诗各一,可知原玉本为和阗所贡,中间的部分被挖出以制碗。但经过一位佚名的苏州玉工把本应弃置的玉材重新设计,如将挖去的圆洞化为桐荫蔽天的月门,未经打磨的玉皮点缀为梧桐、蕉叶,从而制成此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10、朱碧山银槎

“槎”即木筏。据西晋张华《博物志》所记,曾有人乘槎出海,最后上达银河,与牛郎织女相遇。以传说中的槎为器型,制作饮具,可能为元代银匠朱碧山首创,目前仅存4只。此杯造型模仿盘根错节的树干,中空的树干内可以盛酒。槎杯的主要部分由银铸造而成,细部用錾刻工艺表现,人物的头、手等部分均是独立铸造之后,再焊接在杯上,接焊之处混然无迹,既是实用的饮器,亦是巧夺天工的雕塑。

END

编辑丨马小闲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